什么是炎症性肠病(BID)
一、什么是IBD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和普通肠炎有较大区别。 IBD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仍无法治愈,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有多种药物及治疗手段用于IBD治疗。IBD患者及时就诊,严格遵循医嘱,大部分患者可控制病情、维持稳定,并仍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IBD 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和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1、UC的特点为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由直肠起病,并且可以以倒灌式方式从直肠向结肠近端连续葛延发展,最终累及全结肠,少数严重患者可累及回肠末端。
2、CD的特点是透壁性炎症和跳跃性病灶,透壁性炎症可能会导致肠壁纤维化和狭窄,以及窦道形成,引起穿孔和肠痿,跳跃性病灶可累及口腔至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并且病变呈非连续性改变。
二、IBD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
以往的炎症性肠病(BD)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被认为是很少见的,在过去的20年中BD发病率和流行率在亚洲、南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升,增长速度在南美和东亚尤其显著,已成为全球性疾病。
在欧洲和北美,炎症性肠病已逐步发展为常见病,而根据一些区域性的研究,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1.96/10万到3.14/10万左右,我国香港的患病率更高,达到44/10万。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2005-2014年间IBD总病例约为35万,与前10年相比,后10年的总病例数增长2.4倍多,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增长2.3倍多,克罗恩病增长甚至达到15倍多。据一项研究估计,到2025年,中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三、IBD发病人群
U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资料统计,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 (男女比约为 1.0:1~1.3:1)
CD青少年多见,CD最常发生于青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 18 ~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 1.5:1)
四、IBD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尚不明确,与环境、肠道微生态、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肠道免疫失衡有关。其中免疫失衡是IBD最终发病的关键因素。
(1) 环境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肠道微生态环境
近几十年来,全球IB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北美和欧洲,近十多年来,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多。这一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外界环境改变,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变化: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不同,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必须在肠道微生态存在的前提下才发生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对某些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有效,这些都说明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 遗传因素: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某些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IBD发病相关。
(3) 免疫失衡:多种因素引起免疫细胞激活,炎症因子分泌增多,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其中免疫失衡是IBD最终发病的关键因素